close

36383570_1698376310231136_5154579574088007680_n.jpg

▲『有雞魚菜』首部曲

『有雞魚菜』的由來與優點

『有雞魚菜』idea來自於魚菜共生好幫手—蚯蚓篇,原先是小編將家中寵物刺蝟所產生的排泄物,交由蚯蚓分解,再進入整個系統內,達成共生原理,補充植株缺營養的煩人之事。為了產生更高的經濟效益,小編心中慢慢産生出結合家禽、魚菜共生系統的想法。

除了原有魚菜共生系統中「 魚幫菜、菜幫魚無毒養殖(種植)」的優點(請見魚菜共生—老祖宗的智慧 ),以及家禽類可提供蛋、肉的好處外,結合家禽與魚菜系統的『有雞魚菜』創造出更多的附加價值:

1. 提供植株更多量與多元的養分:利用蚯蚓分解鵪鶉排泄物,提供植株更多量與多元的養分來源,避免養分不足,或單一養分來源。

2. 解決排泄物臭味:蚯蚓可以解決掉排泄物的惡臭味,小編在家裡做了一個小實驗,發現氣味惡臭的刺蝟糞便,經過蚯蚓分解後,全無氣味。

36440219_1698375923564508_3040138638504493056_n.jpg

▲ 左邊杯子裝了含有蚯蚓的土,右邊則是空杯子,各放4條刺蝟的排泄物,放置一天後,左邊完全沒有臭味產生,右邊的空杯子則開始發出惡臭味。

 

『有雞魚菜』系統架構

結合小型家畜、魚、菜共生的微型農場(microponics)一直是小編的夢想,今年初知道有機會在學校頂樓建置新的魚菜共生系統後,小編就著手設計這樣子的小型系統,嘗試在原來的魚、菜、蚯蚓共生系統中,加入鵪鶉,成為『有雞魚菜』。這個系統主要分成三部份:

1. 最上方種植蔬菜,採浮筏式種植,一方面可提供植物最多陽光,以利光合作用;二方面能幫雞擋住陽光,避免溫度過高。

2. 中間養鵪鶉,並設置蚯蚓槽。鵪鶉產生的排泄物直接落入蚯蚓槽,由蚯蚓來分解,並利用滴水淋溶作用,使蚓糞流入水循環系統。

3. 最下方養魚或其他水生動物。馬達會將魚槽的水抽至上方種植槽,種植槽的水也會向下流回魚槽,達成循環。

396007.jpg

▲『有雞魚菜』系統架構(管線配置略)

 

『有雞魚菜』首部曲

等不及學校的系統建置,也因為家中空間有限,小編先在家裡建置與改良了『有雞魚菜』系統的第二層,成為鵪鶉、蚯蚓、小麥草共生,這也成了小編『有雞魚菜』期末報告的示範demo 

8197163851590.jpg

▲『有雞魚菜』品牌故事

36389663_1698376230231144_3628371037172793344_n.jpg

▲小編先找到一個籠子,與一個底盤可接鵪鶉排泄物(如果要避免鵪鶉破壞幼小植株,可以將鳥籠位置架得更高)

36483936_1698376410231126_757862170678525952_n.jpg

▲底盤覆以土壤,以1隻鵪鶉對100隻蚯蚓的比例放養蚯蚓後,在泥土上撒上種子等待發芽。土表上種植植物,除了可以避免養分過高,造成蚯蚓逃家外,也可讓鵪鶉住得更舒適。

36436163_1699022813499819_9105999784770011136_n (1).jpg

▲約莫兩週大的鵪鶉。成熟的鵪鶉(出生40天後)平均1-2天會生一顆鵪鶉蛋(就是俗稱的鳥蛋)。若要養一般的母雞,系統空間就需較大,也需要使用次氯酸水來幫雞做消毒,預防其他病菌的滲入。

36428934_1698376043564496_5697302898719850496_n.jpg

▲小編選擇種植小麥草,發芽率高,夏季約1週可發芽。鵪鶉排泄物會直接落入下方底盤泥土中,因為有蚯蚓分解排泄物,可避免發酵產生臭味,蚓糞也可以成為小麥草的養分來源。綠油油的小麥草讓鵪鶉有如置身草地上,當小麥草長得比籠子底部高時,也可讓鵪鶉隨時想吃草都能吃,一種類似自助餐的概念 

小編高中時期的學校曾養殖鵪鶉,當時就一直為鵪鶉排泄物的臭味所苦,這次實驗結果發現:鵪鶉的排泄物會慢慢被蚯蚓給分解掉,完全不用清理,也沒有任何味道,讓小編免於被媽媽逐出家門的風險     更棒的是,鵪鶉排泄物還成為了植物的養分來源,不僅小麥草長得好,蚯蚓也因為食物豐富而生生不息,還可額外給鵪鶉加菜。

 

彩蛋:小編這次領養的是一隻兩週大的鵪鶉,意外地與人十分親近,平日會跟著小編和團隊夥伴們趴趴走,還會陪著媽媽打掃家裡;對聲音十分敏感,叫他或拍手就會過來;如果見不到人,還會哭著找大家,只要見到人,就可以安心睡覺或休息,小小鵪鶉已經成為我們的重要夥伴 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魚菜男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